傲世皇朝2_美日企业要撤离中国?其实是你没弄懂
近日,由于疫情影响,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上升,民众焦虑情绪加剧,导致政府进一步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美国、日本等政客发表了诸多观点,甚至要政府出钱来帮助制造业回流到本国,或迁到其他地方。总之,就是要降低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
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导致的诸多防护用品和医药原材料主要靠中国供给,美国等担心中国卡脖子,或当作大国博弈的筹码,另一方面疫情对美国等国内造成的失业,也使得政府需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为安抚国内民众,不得不再次打出制造业回归这张牌。
当然,这张牌已经打了那么久,如果这次没有新意,也就起不到什么效果,所以这次不同的是,大家看到了美国和日本的具体计划,日本是实打实的要拿出超过22亿美元来帮助日本企业迁出中国,回流本国或迁到东南亚等,而美国的提议是,帮助美国企业在美国建立工厂等等,也就是说政府出钱,帮企业支付搬迁成本。
这看上去似乎是一副意志坚决的样子,但我可以这样告诉大家,中国制造业的存在,已经改变了全球底层的制造业逻辑和商业结构,美国和日本已经没有能力打破这种结构。就拿日企来说,在华累计投资已经超过了1200亿美元,然后现在日本政府要拿出22亿美元帮助日企撤离?开玩笑呢。
这就如同亚马逊大森林,你想砍掉一棵树容易,但把全部的树都砍掉难度就非常大,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全球赖以生存的气候生态,如果全部连根拔起,整个生态就会遭遇破坏,没有人敢这么做,也没有人能这么做。
发达国家的大部分政客,非常清楚制造业从中国迁出的真正成本到底是什么,难度有多大。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我说的生态概念,也并不认为中国的制造业真的就那么强大,以至于连美国、日本这样的全球制造业顶级强国所采取的措施,都可以充耳不闻。那好,我请你看完此文之后,再跟我辩论。
1
制造业的竞争力,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技术,这就好比说,别人掌握了炼钢技术、火药技术、机枪技术,而你还处在农耕、游牧时代,那么别人就会对你形成技术代差优势,西方的一挺机枪,二十个士兵,就可以在中国横扫清廷万人骑兵。这就是典型的,“落后就会挨打”。
制造业竞争力的第二个维度是规模。当大家都可以生产机枪的时候,如果你一天内能生产一百挺,而对手只能生产十挺,那你就具有了规模优势。你去看,二战美国是以何种速度建造航空母舰的,你就知道日本在战略上,不可能是美国的对手。
第三个维度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国现在形成的制造业全球技术网络和产业链规模优势。如果大家不太明白,我先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中国现在的制造业,对美国和日本,都形成了生态意义上的代差和维度层面的优势,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或规模意义上的竞争优势。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技术问题,是指中国对技术的利用、定价和变现,也就是说,就算中国没有技术,中国也拥有技术优势,因为全球制造业研发者只有跟中国合作,才能获得制造业技术的规模性变现。
中国在技术网络和产业链规模方面,是如何做到如今的竞争优势的呢,我等会展开来说,但有一点大家应该明白,我这里说的中国制造业优势,实际上本身对美国、日本等国来说,是一种正向贡献,而不是威胁,所以中国制造业很难被替代,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努力,同时也有发达国家客观的需求。
2
好,那我们就展开来说。
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很多人本身心里没底,一知半解的看问题,就会造成对未来的恐惧。而人的恐惧,本身就来自对未来的不了解,从而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职业和投资决策。
7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通过集中所有力量来发展重化工业的方式,搞出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传统工业,这给中国后来的全面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工业化不是简单的一个炼钢厂,或生产车间,而是一系列跟农业生产完全不同的运作方式,比如中国最早提出自己造原子弹,苏联人就嘲笑说,别开玩笑了,就算把所有技术给你,你都造不出来,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就算把当时全中国的电都用起来,都不够,怎么造原子弹?
所以,工业的一个重要“原材料”,是电。1985年的时候,中国的发电量还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排名全球第五,在美国、苏联、日本、德国、加拿大之后,但到了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发电量,已经占到美国的95%,排名全球第二。而到了2017年,中国的发电量已经是美国的160%,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接近25%。
更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前年,也就是2018年中国第二产业(广义工业)用电量,已经达到了4.72万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69%),是美国工业用电量的接近4.5倍。请注意,我再强调一遍,中国工业用电量是美国的4.5倍。
除了电,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原料是钢铁。关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大炼钢铁”的那段历史,家里只要有60岁以上家庭成员的人,都应该听说过,因为建国初期,中国的粗钢产量每年还不到20万吨,占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0.2%都不到。而2018年全国粗钢产量超过了17亿吨,占世界的50%,是美国的将近10倍。
当然,发电量和钢铁产量是非常基础的工业“原料”,并不能说明中国制造业就有多么强大。我这里也并不仅仅基于发电量和钢铁产量,来分析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因为中国工业用电量多,也可能是因为中国工业的效率低;中国生产的钢铁多,也可能是因为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
好,那我们就看看工业制成品的情况,因为无论是工业用电,还是钢铁产量,最终都会变成工业制成品,这才是衡量制造业的最根本数据。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我们抛去轻工业产品,在中国出口的所有商品里面,超过50%的是机电产品,2018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4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商品出口总额的58.7%。要知道早在2009年,中国就已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加工、供给,到工业制成品,都形成了绝对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
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在打造原材料供应链方面,除了“电力”和钢铁等,中国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的其他基本金属,都是世界第一。比如铝,中国生产和用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都超过了50%;铜中国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接近40%,需求占全球的50%;锌和铅中国的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总量都超过40%。
那么问题来了,全球现在还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承接这种规模的原材料加工、供给?请注意,原材料加工,本身就是投资极大的重化工业,这不仅牵扯到国家级别的大规模投资,还牵扯到对重工业机械的原始制造,以及对大型港口,国土纵深,以及运输等层面的考验。请问哪个国家可以承接?
3
好,就算你跟我说,美国就可以啊,人家只是想把低端的制造业转移出去,并不能说明人家没有这个能力。
那好,就算都转移到美国,那么意味着,中国对机电产品的加工,就需要从美国进口原材料,那问题又来了,从美国进口原材料,成本就会迅速增加,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还有什么竞争力吗?
所以,讨论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那正好把机电加工也都转移到美国啊。请注意,暂不说美国是否拥有如此之规模的高素质劳动力人口,其实在中国成为机电出口龙头之前,真正的机电行业出口老大是德国,也不是美国。如果美国有动力和能力替代中国的制造业,那在此之前,根本就不会让德国成为机电行业的出口老大。
大家应该看明白了我的意思。仅仅工业原材料加工这方面(综合能力),中国基本上没有任何对手,这就意味着,如果把机电加工(制造业),这一环节单纯迁出中国,产品竞争力会指数级下降,然后会被中国新的低成本机电产品所取代。
可能大家也听说了有很多加工厂确实搬迁到了越南、菲律宾等,但这种搬迁,并不是中国制造业生态的转移,而是生产环节的溢出,这种溢出本身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更加强大的表现,而不是竞争力下降的结果。
所以,全球真正能脱离或迁出中国的制造业,是需要诸多条件的,只有很小规模的“工业奢侈品”,具备脱离中国制造业生态运行的能力,比如意大利、英国等非常名贵的跑车,法国的很多奢侈品,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的少部分尖端设备等,是可以不依赖中国的,因为这类产品对制造成本并不敏感,但问题在于,对成本不敏感,并不意味着不在乎成本,所以就算是这类小规模的制造业,也逐渐被虹吸到了中国制造业体系当中。
原因很简单,除了原材料加工、成品供给,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对工业制成品的消费。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货物进口国,跟美国只有不足15%的差距。但请不要忘了,美国的这种进口消费能力,其中一个前提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负债消费的成本非常低。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是实打实的,是自己挣了钱,然后再去进口,并不是透支,所以中国的消费稳定性更强,潜力更大。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美国人储蓄率低的隐患,已经非常明显。政府要是不直接发钱,问题就大了。
所以,就算不考虑规模和产业链的问题,仅仅基于对消费市场潜力和规模的考虑,在中国就近生产,也是可以给一个企业节省出大量成本的。
当然,很多人会说,中国人大部分人还没有富起来,消费不是说刺激就能刺激出来的。我觉得看这类问题,必须要考虑大的宏观基础,否则对自身的工作、学习、投资不会有任何帮助。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中国最穷的两个省,一个是甘肃,另一个是云南,但就算是这两个省,甘肃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5倍,云南的人均GDP是越南的2倍。你硬要说甘肃人的消费能力比不上印度,云南人的消费能力赶不上越南,那我也没办法。
具体来说,比如你现在住在甘肃最偏远的酒泉等地,从网上买了一部手机,从深圳到酒泉的物流距离超过3000公里,但整个运输成本只要15块钱(约合2.2美元),而且最快2天就能到。同样的距离,同样重量的物品,在美国的运输成本是26美元,是中国的13倍。
美国正在抵制中国的5G技术输出,但可以做个对比,现在中国大部分人都使用的4G网络,只要每月花100块,就可以不限流量,一些运营商的价格更低。但在美国,10G的月度流量,需要40美元(280元),而且网络的覆盖面远低于中国。
这就是消费潜力,因为这不仅降低的是成本,而是升级了整个国家纵横几千公里的线上、线下基础性运行体系。只要你的产品稍微能整出点花样,中国就能给你带来集中消费。最近非常火的直播带货,其背后不是简单的网红经济,而是整个中国润物细无声的基础设施,以及更大规模的消费潜力。
在这种背景下,你是愿意把工厂开在中国,还是美国?
4
我们再说一下全球性技术网络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大师,“创新理论”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那熊彼特说的到底是什么呢?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后来总结出这样一句话,“一切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成本降低了30%”。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技术,如果有人可以将实现这种技术应用的成本,一次性降低30%,那就会颠覆掉原有的创新,从而变成新的创新。
这就好比说,如果特斯拉这种电动车,在中国的生产成本,相比美国,能够降低30%,那么中国的生产能力(生产要素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有技术价值的“创造性毁灭”,而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理论,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这就是为什么苹果要把大部分生产线都要迁往中国的原因,也是特斯拉为什么一定会在中国设厂的原因。中国不仅能将生产成本降低到极限,还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巨大需求。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纯粹的技术创新问题,而是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所以只需要搞清楚,技术创新跟制造业的平衡关系就可以了。
如果仅仅有“点”上面的技术创新,而没有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来降低成本,技术的价值就会严重受限,技术就难以变现。所以无论美国的创新有多强,从本质上来说,需要中国来实现其创新利益,而中国这一套实现机制,本身就是创新,而且绝无仅有。
这就使得,单纯“点”上面的创新成为了一个环节,而不是决定因素。当然,我说这话很多人还是不同意,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这个世界是需要某种高级分工的,如果中国把所有的事情都干了,世界还有几十亿人口呢。
中国需要创新,需要在这方面追赶美国,但无法一蹴而就,中国更需要拥有对创新技术的绝对高效使用能力,以及创造规模巨大的需求市场用来给帮助技术变现,这同样是更高维度的竞争力所在。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在无人机这个领域,硅谷的明星创业公司3D Robotics,从成立之初的目标就是要干掉中国的大疆,由于支持者众多,一次性就融资超过了5000万美元,而领头的是像高通这样的公司,结果不到两年就失败了。原因很简单,作为每天都在迭代的无人机、人工智能行业,3D Robotics离产业链太远了,对需求和改进的反馈周期,比大疆要长一周。也就是说,大疆的迭代是以天为单位,而3D Robotics的迭代是以周为单位。中国在工程师队伍,工作时间,工厂对接,用户反馈等等方面,都甩出3D Robotics几条街。
因此,中国在制造业当中,已经形成的技术性生态网络优势,跟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优势已经完成了无缝对接。
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中国不仅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原材料加工能力,而且在机电制成品方面,也是全球第一。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而且是工厂中的工厂,也就是中国不仅提供一系列的工业制成品,而且还提供发展工业所依赖的诸多加工机械。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美国要造航母,必须得用中国制造的龙门吊,否则就没法施工。可能你又会说,不就是一个起重机吗?有啥技术含量啊,人家是不愿意造,不是造不了。当然,美国肯定能造,问题是,谁愿意去造,如果美国造出来的龙门吊,性能不一定赶得上中国,但成本是中国的五倍,请问美国哪个企业愿意造?谁愿意买?
当年奥巴马振兴美国制造业的演讲
除了美国,你比如早在2011年,英国就花了2000万美元买了1000吨级中国龙门吊“哥利亚”,专门用于建造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后来印度在建“维克兰特”航母的时候,由于怕丢人(印度什么都要跟中国比),不愿意购买中国的龙门吊,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制造,最后印度想出的办法就是,向英国购买中国出口给英国的这台二手龙门吊。
所以你看,仅仅是个大型龙门吊,不仅美国和英国这种老牌工业的国家依赖于中国,就连印度这种着急发展工业的大体量的新兴国家,同样依赖于中国。这不是一句“不愿意造”就能解释的。
可能大家还没有注意到,这次美国呼吸机紧缺,但又不愿意直接求助中国,所以美国发动了一些国家,我就不点名了,然后从中国采购,再输送给美国,其实美国的想法跟印度的想法是类似的。
在制造业当中,美国现在能卡住中国脖子的,无非是芯片和航空发动机,很多人觉得这就不得了了,因为这是高端制造。其实关于芯片的问题,美国早就有结论了,对中国的出口一刻也没有停,白宫说暂停,芯片制造商立马提出反对,并申请给华为供货。
美国真正想限制的是用来制造芯片的光刻机,但全球最牛的光刻机在荷兰,要想阻止荷兰出口给中国,那么美国就需要继续动用政治手段。问题的关键是,荷兰拥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本来就不多,而对光刻机的需求最大的是中国,那就要问了,因暂停给中国出口所带来的损失美国会给荷兰补偿吗?而美国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政治资源的透支,就像阻止英国等放弃使用华为的设备一样,最终依然以失败告终。
航空发动机就更不用说了,要是不给中国出口的话,美国企业的损失将是历史性的,有可能会导致整个未来美国航空业的衰败。道理很简单,全球未来最大的航空需求在中国,如果美国禁止给中国出口航空发动机,那中国也会减少甚至停止采购美国的飞机,这样欧洲的空客对波音的优势会逐步增大。创新本身就是靠市场来支撑,如果失去中国这个未来最大的需求市场,美国航空产业从整个资本和产业链当中,将失去战略优势。
另外,在芯片和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虽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非常重要的领域,已经实现了国产化,比如军事等领域,芯片已经都国产化了。14纳米级芯片中国已经实现了量产。发动机方面,中国的歼20已经用上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
最后做个总结,那就是现在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已经用不着担心什么转移不转移的问题了,为了更好的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中国的企业,应该主动的转移一部分制造业环节,用来做全球产业的友好扩张,以及为将来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而主动走出去。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为什么中国还要稳出口,稳外资呢?道理也很简单,对于解决就业和赚钱这种事,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会嫌多。而且中国本身就需要捍卫自由贸易,继续向外界展现“改革开放”的决心,中国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对外投资,如果你不欢迎外资,人家凭什么欢迎你。
所以,对外展现友好,对出口和外资表示重视,并不是说中国经济真的就出了什么大问题,中国制造业就经不起波动。恰恰相反,这次疫情大家也都看出来了,经不起波动的,正是现在急着要把制造业从中国迁走的国家,而中国从未这样要求企业。
5
好,说了这么多优点,悲观主义者可能又要开始生气了,那我就来说点未来中国制造业存在的挑战。
至于中国制造业到底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有没有什么命门所在,我这里也跟大家说一下我的一些思考。因为我们不光要了解过去,还不能满足于现在,要有危机感,要更多的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业目前看,最大的战略性制约因素有两个。
我先说第一个,能源价格问题。美国的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1/5,电费(工业)是中国的1/3,水费连1/3都不到,在这种背景下,未来中国的制造业整体生态成本优势,会被资源价格的持续高居不下而降低。
我的建议是,中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天然气、电、水等价格,这甚至比减税降费更重要。如果中国能在未来十年里,把这些价格降到跟美国持平的程度,那中国将会完全碾压美国,成为绝对意义上的全球第一消费大国,从而获得升级制造业的新一轮优势。
很多人对此可能还有疑问,其实大家可以想想,除了工业用电,如果居民用电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那么大家购买空调、洗衣机、冰箱等的成本,就变成了一次性成本,这对整个制造业需求的刺激,是历史性的,是观念层面的。中国现在很多人还存在“节约用电”这种观念,我不是说这种观念不好,而是这种观念背后,是一种匮乏型经济,是会阻碍消费型社会到来的。
这就好比说,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还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但现在就算街上的流浪汉,也不会穿打补丁的衣服了。你不能说这就是浪费。
你去看美国人的家电消费习惯,空调基本上只要打开,就不会关了。中国现在很多地方的冬天,还需要烧炉子来取暖,如果燃气价格足够低,电的价格足够低(非火电),就会降低对煤炭的使用,就会刺激更大规模的家电消费,也会更好的管理环境问题。
我要说的,其实还不仅仅是大家用电成本的问题。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而人工智能是一套自运行系统,对电的消耗会以指数级提升,也就是说,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力,可能跟人工等成本都没有太大关系了,而是谁能够把电力等能源价格降到最低,谁就有更高维度的优势。
我只举一个例子,比如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运行系统,所消耗的电力,不是现在制造业领域就能想象和估算出来的。大家知道,比特币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其中一个应用,目前活跃使用人群还不到1千万,但为了维持整个网络,每年要消耗多少电吗?我告诉你,相当于智利这样中等规模国家,整整一年的用电量。这还仅仅是区块链其中一个应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电力等能源的消耗,现在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中国必须要未雨绸缪,首先得降低能源的成本,这是战略性巩固中国制造业地位的根本任务。
第二个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很多人口居住在东南沿海,但还有很多人口居住在偏远地区,而这些偏远地区的人口,随便拿出一个省,都是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目前整个物流成本的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我在开篇当中说,同样的距离,中国的快递成本远远低于美国,那是因为像网购这种,其物流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中国的人工成本是美国的八分之一。所以网购便宜。
但真正的制造业物流成本,除去人工的话,中国的物流成本非常高,在美国,如果你用汽车公路运输,油价比中国便宜,极少有过桥费、过路费等;如果你用火车,美国的电费又比你便宜;如果是水路,中国水运所辐射的范围也没有美国那么广。
具体来说,比如中国已建成的油气管道总里程也就12万公里左右,其中天然气管道7万公里,而美国有大约15万英里(约合24万公里)的石油管道和超过150万英里(约合241万公里)的天然气管道,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全球的40%。美国铁路的运营长度依然是中国的2倍。在机场等航空领域,中国跟美国的差距更大。
按照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当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力的数据,美国排在第10位,中国是47位。这可能跟很多人的感受不同,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只是在某些领域领先,离发达国家,尤其是像日本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国比起来,可能至少还有三十年的路要走。
很多人跟我说,“铁公机”的建设已经过剩了,现在要搞新基建,这种问题我不想展开来回答,其实新基建,我觉得更应该是企业的事情,政府不应该介入太多,因为新基建是技术主导,如果政府过多的介入,可能会抑制创新。但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政府参与你连规划都做不出来,何谈执行,所以政府依然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传统基建方面,动用北斗卫星,以及各种科学成果,从顶层设计方面规划中国的交通、水利、航空等等,用来改造整个国土,使其更加适宜人类的居住,这才是核心。
所以中国必须要更大规模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通西南、西北地区的所有区域阻碍,建立更大规模的交通、输电、航空等网络体系,使其形成内部竞争关系,把非人工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
这样以来,中国制造本身就会拥有一个更加持续的内需市场来支撑,国际社会谈中国制造业的转移,就更加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了,而只能沦为一些国家政客为了掩盖内部危机的政治表演。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