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app苹果手机下载开一罐啤酒再推理:聊聊西泽保彦与他

作者: 万豪总代理 分类: 傲世皇朝app 发布时间: 2019-11-26 11:55
 
傲世皇朝注册app 开一罐啤酒再推理:聊聊西泽保彦与他的匠千晓系列


在《死了七次的男人》一书的文库版后记中,西泽保彦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科幻新本格的本质就是“曲线球”。不论在哪里,我都会强调,我写的东西并不是科幻小说。
 
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对读者所提出问题的回应,他在后记中提到,曾经有读者来信问他:
“你为什么一直写曲线球呢?正因为有了直线球,你写的那种才算曲线球,不是吗?”
正是这份写在后记中的对答,激发了我的灵感,于是才有了这篇文字。尽管读者可能对以上的对话有些云里雾里,但请先压下这些疑惑,让我们从西泽保彦是何许人也聊起。
 
西泽保彦,1960年出生,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傲世皇朝app苹果手机下载其作品基本为本格推理,其中大部分为加入了科幻元素的本格推理,也正因如此,日本评论家香山二三郎将其称为“科幻新本格之雄”,其科幻新本格代表作为《死了七次的男人》、《人格转移杀人》等,另有本格推理作品“匠千晓系列”。简而言之,可以认为西泽保彦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为含有科幻元素或超能力元素的SF推理作品(科学幻想推理),另一类是不含有超现实元素的本格推理作品,而我们今天要聊的“匠千晓系列”就是后一类作品。
 
现在让我们回到有关“曲线球”的讨论中,在上述后记中,西泽保彦明确的回答道,对于他本人的作品来讲,含有科幻元素的推理小说是“曲线球”。而既然有“曲线球”便一定有“直线球”与之对应,虽然西泽保彦在这篇后记中没有明确点出,但是参照其作品构成来看,“直线球”的身份便不言而喻了,那就是王道的本格推理作品,更具体的说,就是“匠千晓系列”。
 
也许会有人说:“不管是SF推理也好,非SF推理也好,只要作品够出色,读者也爱看,那不就行了吗?何必执着于什么曲线球、直线球之类的称谓呢?”事实上,在不久前我也是抱着这样的看法的,但是在读“匠千晓系列”的过程中,我的看法便悄悄改变了:
正如提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想到波洛,说起劳伦斯布洛克就避不开马修,想看东野圭吾离不开加贺一样,推理作家拥有自己的“侦探系列”可谓是一种“业内传统”,而对于推理作家来说,却也并不仅限于一种传统。从吸引读者方面思考,多部连贯的“侦探系列”可以令系列老读者省去重新认识人物的烦恼,也可令新读者在一步步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与出场人物互相熟悉;从作者本人的角度来看,能够写出令读者满意的“侦探系列”,除了是自己能力——或者按照西泽保彦的话说,是极限——的一种证明外,对于确立个人的写作风格和故事风格也尤为重要。所以,看一个推理作家的作品先从其“侦探系列”入手,是一个很难出错的选择。
 
但说到底,站在读者的角度,一部推理小说,好看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也是我安利“匠千晓系列”的原因。
 
“匠千晓系列”以及它好看在哪
“匠千晓系列”始动于1995年问世的西泽保彦的出道作《解体诸因》,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迄今为止该系列下已经包含有十部作品,按出版顺序分别是拥有大陆版本的《解体诸因》、《她死去的那一晚》、《啤酒之家的冒险》、《羔羊们的平安夜》、《苏格兰游戏》、《依存》、《谜亭论处》、《黑贵妇》、《替身》这九部作品,以及在2016年出版,但是并没有大陆翻译版本的系列最新作《悪魔を怜れむ》(暂译为《怜悯恶魔》)。
 
值得一提的是,系列十部小说中的前六部,都完成于自1995年到2000年的5年之间,而从《谜亭论处》开始,系列作品的问世时间间隔逐步增加,其中2003年出版的《黑贵妇》与2009年出版的《替身》相隔六年,《替身》与2016年《怜悯恶魔》之间相隔了七年之久。由此,我们可以以2001年为分界点,将“匠千晓系列”中的作品分为两部分,可以说,前一部分的六部作品一气呵成,基本将系列的“主线剧情”与伏笔做了一个了结。
 
西泽保彦通过前六部作品,也成功的塑造和奠定了“匠千晓系列”的系列基调和主要元素,令其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侦探系列”,因此,本文主要从系列前六部着手,捎带着一些后四部的内容,通过聊一些系列包含的独特元素,尽我所能说明白“匠千晓系列”的好看之处。
 
1、轻松
系列首作《解体诸因》正如其名,由一系列以“分解”作为关键词的短篇构成(没错就是你想到的那个“分解”)。按照常理来说,此类案件或者说故事,一般会令读者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也会让不明所以的人认为这是一本猎奇小说,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解体诸因》一书却会推翻读者的印象,怀着一种非常轻松的心态完成阅读。
 
这归功于三件事:
在本书中作为推理主役的主角们“基本”没有目击过案发现场与生物的残骸,避免了类似案件中最令人不适的一部分,不止如此,对于所发生的案件,主人公们也基本抱着一种“适度的关心和认真”。
 
作案的动机和过程会给人一种“是否现实?”的疑惑感,就是说,读完这些短篇,读者会思考这种事情“真的会发生吗?”然后转念一想却又觉得“也许也可能发生吧?”。正是这种介于日常与非日常之间的奇妙尺度,让人读起来并不会过分担忧。
 
西泽保彦本人的趣味,这就要回到本文的题目了,啤酒或者其他酒类在“匠千晓系列”中从不缺席,在系列的每一作中都少不了主角们饮酒的场面,在此要说一句,并非是对于喝酒这一行为特别喜欢才能理解这一元素的乐子,实际上即使读者并不怎么饮酒,只是看着主角们闲聊畅饮,也会油然生出一种温馨感,而最终这种温馨感也会抵消一部分由谜题带来的不安。当然我个人依然认为,看“匠千晓系列”的时候开上一罐啤酒,更能爽到。
 
有了这些元素,即使是系列中最有可能令人产生不适的《解体诸因》也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那么题材更为温和的《她死去的那一晚》,甚至完全日常的《啤酒之家的冒险》等作品,就更不用说了。
 
2、快感
“为什么喜欢读推理小说?”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读起来有乐趣。同时,本文不讨论本格、新本格、社会派等等概念(因为我也不是很懂),只从个人角度剖析为什么“匠千晓系列”让我读得爽。
 
“你要的全拿走——给全线索”:“什么嘛,这简直是‘妄想推理’嘛!”一部分比较传统的推理小说读者这样形容西泽保彦的作品。他们意在指出这样一个事实——西泽保彦作品的推理环节总是比较依靠想象力,也就是俗话说的脑洞大,这一点在《啤酒之家的冒险》中尤为体现:主角一行四人阴差阳错来到了一幢空旷且留有整箱啤酒的别墅,然后针对这栋建筑的异状展开了一系列推理,推理内容天马行空,最终揭晓谜底却相差不多。因此,“妄想推理”这个标签大体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这些读者忽略了作品中的公平性,事实上,傲世app西泽保彦对于给与读者线索这件事的态度,可用“慷慨”二字来形容,解开案件最终谜底的线索在故事的发展中基本公平地交给了读者,所以在公平的基础上,与西泽君展开一场脑洞竞赛,不如说也成为了系列独有的乐事。
 
“开头都是你在问——开门见山”:纵观整个系列,每一部作品在开篇时第一章都会给出一个关键谜题,并且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与事件的最终谜题有很强的关联,也就是说读者不用担心漫长的铺垫,一口就能咬到馅。比如在《她死去的那一晚》中,最开始的“楔子”部分就展开了一个案件:在即将出国旅行的前一晚,美绪回到家,发现一个女人半死不活地躺在地板上。伴随着事件而来的是一个谜题——这个女人是谁?为了避免剧透,只能提示各位,这个女人事关最终谜底,非常重要。而与之相反的例子是安东尼·霍洛维茨的《喜鹊谋杀案》,我看了好久才渐渐嗅到了凶案的味道。无需多言,开篇即事件的做法能够令读者迅速进入解密状态,让读者从开头就被勾起好奇心。
 
“结果总是我在等——结局反转,自圆其说”:不仅“匠千晓系列”的推理部分脑洞大开,其结局也总是充满“反转”。所谓反转,实乃具有技巧性的工作,这有点像网络上流传的一种绘画视频,当画家画到一半的时候观众会自认为已经掌握所画之物,但是再度添加寥寥数笔后,整幅画面呈现出来的事物已然与之前所想完全不同,此时观众会惊呼,原来如此!这种反转画作需要画家心中早已安排好整体结构,其和谐感绝非临时起意所能达到的效果。推理小说的反转与“欺骗读者”的区别也就在于此,要知道,推理小说的读者可能是小说读者中最难以被欺骗的,如果一部本格推理小说前面挖到的线索在后面没有用到,又或者结局反转之后缺少线索甚至与前文矛盾,那就出现了推理小说的“BUG”。而在西泽保彦的作品中,反转是常用的手法,还有《她死去的那一晚》这种“是谁杀了她而她又杀了谁”拥有多重反转的作品,并且在反转出趣味性的同时,BUG数很少,基本能够自圆其说。
 
内容因剧透、敏感不适等原因被隐藏
 
点击查看
 
“说话留着分寸——语言生活却并不轻浮”:在翻找了“匠千晓系列”各部的读者评论后,我没有发现关于作品文字方面的讨论,而这个结果也与阅读体验相吻合——西泽保彦的文字并不华丽,也远没有达到举重若轻的程度,但是从另一方面思考,他的笔力也绝不算差,朴实的文字并没有如轻小说文风一般过于口语化,既不过于悲伤,也不刻意搞笑,总是稳定地将有关日常与推理部分的细节娓娓道来。
 
“气氛却逐渐加温”——节奏顺畅”:要说好一个故事,除了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要精彩,叙述者对于故事节奏的把控也不可或缺,换言之,在推理小说中,以怎样的节奏“挖坑”与“填坑”是每一个作者都要修炼的能力。西泽保彦在“匠千晓系列”中,一般是以疑问套线索,线索套谜题这样逐级上升的,每当读者拿到一个关键信息,主角们就会展开一场推理或采取行动,这种“习得-应用”的反馈机制使读者的注意力一直跟随着剧情的节奏,不知不觉就读了很多。例如在《羔羊们的平安夜》中,高千与匠千晓在故事开头就展示了去年某人“遗失”的圣诞礼物,而这份礼物究竟是谁的呢?在介绍完去年圣诞节发生的事情后,主角们就三言两语地展开了推理,得出答案后,又得到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这份礼物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呢?接下来为了解其中缘由,高千拉着匠千晓展开了行动。
 
3、新鲜感
纵观“匠千晓系列”的作品,首作《解体诸因》既是短篇合集又能算得上长篇故事;第二作《她死去的那一晚》作为系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长篇,结局拥有多重反转;三作《啤酒之家的冒险》挑战纯粹的日常推理;四作《羔羊们的平安夜》首次以多个案件交叠的方式进行铺排,并开始有意加重小说的现实意义;接下来的《苏格兰游戏》与《依存》给前作埋下的伏笔做了一次了结,是系列真正意义上的“主线剧情”;《谜亭论处》与《黑贵妇》重回短篇,还包含与前作的互动。
 
西泽保彦在系列中一直尝试新的东西,所以即使是一口气读下系列作品好几部,审美疲劳感也不严重。
 
“侦探四人组”与主线剧情
所谓“侦探系列”怎么能不介绍侦探呢?在系列作品中,侦探是由四个人同时担任的——匠千晓、高千、小兔、漂撇学长都是安槻大学的学生(毕业生),他们每个人在系列中都有以本人作为主视角的长篇,并且在第二部作品之后,基本每一部里,四人都有相互连接的戏份。在读罢系列小说后,我感到他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因此,下面我将基于原文简要概括他们的特点,并不涉及剧透:
匠千晓:昵称匠仔,存在感低,个子不高,老成,话少,嗜酒如命,生活品质要求低,料理水准一流。
 
高濑千帆:昵称高千,模特身材,天使面孔,气场冷峻令人退避三舍。
羽迫由起子:昵称小兔,无论从着装到身材都会让人错认为是初中生,萌点担当。
边见佑辅:昵称小漂或者漂撇学长,留级无数,不修边幅,是酒会的发起者,关键时候意外的可靠,众人的核心。
 
之前介绍小说本身的时候还无所谓,但是当四位主角都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一个问题便凸显了出来——“为什么这个系列要以匠千晓冠名呢(在日本那边将该系列称为“タック&タカチ”,意思是“千晓&高千”,千晓依旧排在高千前面)?”
 
实话说,如果我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我绝对猜不到没有存在感的匠仔居然是系列冠名者,无论是从气场还是特点来看,高千和小漂都更像一个主角。这种想法绝非空穴来风,在系列作品的评论区中有很多声音都在吐槽高千这个角色太过“玛丽苏”了。高千到底是不是个玛丽苏角色,我们暂且不讨论,可是这种评论实实在在的表现出来一种看法:从表面上看,高千更像主角。那么为什么匠千晓排头名呢?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系列的“主线剧情”。
 
什么是“侦探系列”中的“主线剧情”呢?打一个比方,《名侦探柯南》中工藤新一与黑衣组织的纠葛就是主线剧情的一种。我认为,“侦探系列”的主线剧情,就是那些关乎于主角命运,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主角人生的剧情。套用到具体事件上,我们可以将所有事件分为三类:和主角完全没什么关系的事件(类似安乐椅侦探),主角面临的事件,以及由主角本身所孕育的事件,所谓“主线剧情”就是第三种事件。
 
 
这一系列之所以被称为“匠千晓系列”或者“千晓&高千系列”,是因为匠千晓与高千是整个系列中唯二拥有“主线剧情”的主角(《怜悯恶魔》我还未读过,所以不算在此列),整个系列从《解体诸因》到《羔羊们的平安夜》一直在埋下伏笔,《苏格兰游戏》与《依存》揭晓一切,后续作品对余波进行收尾工作。可以说整个系列都是围绕着二人铸成。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发问:“你不是说只有匠千晓才是冠名者吗?”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依旧确定,这涉及到主线剧情的解剖,我只能尽量隐晦的说明。
 
在《羔羊们的平安夜》中,高千曾对匠仔说过一句话:
要是(事情的真相)从匠仔口中说出来,我觉得我会疯掉,因为太沉重了,实在无法承受。
这句话中暗含的意味,我想了很久才明白,而这内涵的意义,也正是对前面问题的解答:匠仔在系列作品中,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一架“桥梁”,对于小兔和漂撇学长这种原本就处在“日常”那一边的正常人来说,匠仔是通往“非日常”(妄想推理)的“桥梁”,而对于高千这种在不断地逃避过去的“非日常”者,匠仔却是与“日常”连接的“桥梁”。因此,从匠仔口中说出的事实把高千从逃避的状态当中强行拉了出来,迫使高千直面生活中原本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所以在高千的眼中,匠仔说出的真相分外沉重。而也正是如此,回到我们的问题,被赋予“桥梁”意义的匠千晓,是系列当之无愧的主角。
 
写到这里,机敏的读者应该已经能猜到,“匠千晓系列”的主线剧情,是关于“改变”与“拯救”的故事,这故事中既有他人的援手又有自身的勇气,读完之后我不禁感叹:这就是命运啊。
 
结语
非常感谢“蓝色竖琴手”翻译的“《死了七次的男人》文库版后记”。链接点我
感谢看到最后的各位,傲世皇朝登录app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推理小说读者,行文当中难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望各位看官不吝赐教。同时由于这是篇安利文章,要避免剧透(毕竟解谜可是阅读推理小说的核心乐趣),可能很多地方写得有些流于表面,如果这篇文字能使大家感受到一丁点“匠千晓系列”的魅力,本人不胜欣慰。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