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招商聊聊《圣天秤星》:故事、技术、与关于中译的感

作者: 万豪总代理 分类: 傲世皇朝app 发布时间: 2020-01-28 12:00
 


感谢42在核市奇谭中的推荐,听到他对于《圣天秤星》的评价,傲世皇朝招商以及白老师迫不及待催促42读完这书的话,我成功被节目降伏。不过我要先跟核市奇谭的各位赔个不是,前一阵帮人搬家时险些被一摞摞书压断了腰,我已经陷入了对实体书的恐惧,所以并没有在核市的店铺买书,而且是买了亚马逊的电子版。以后虽然还是会听核市奇谭,不过恐怕不怎么会买实体书了,这也算是一种白嫖吧?提前预警,整篇文章洋溢着花样百出的剧透,忌讳剧透的朋友可千万不要继续看了。
 
两条故事线与四个主要人物
《圣天秤星》由两条主线叙事,和四位/组主要角色交错编织而成,这两条故事线与四位角色的时间跨度差异极大,而且两位故事线中的主角,安洁拉与悉德,只在小说的最后才见到对方。故事之一是安洁拉前百分之五人生的故事,横跨了差不多30年;其二是警探席德的探案故事,集中发生在故事中的当下,时长不到五个月。四位/组主要角色包括安洁拉、席德、诺斯克隆人家族、与寄宿在圣天秤星上的集体意识,称之为1。没错,和Nadya说的“大家都化成汤儿“差不多。而书中最重要的两起凶杀案的凶手,其实都分别是集体意识的衍生体。除却这两条主线叙事之外,还有一条埋藏在背景中的叙事—诺斯家族的兴衰。诺斯家族建立的有机油帝国侵害了圣天秤星也直接导致了安洁拉父亲之死,也招致了她和集体意识分别的报复。我基于上述人物的交错整理了一张年表,当四位主要人物悉数登台时并发生联系时,我们书中的故事便开始了。小说主要描述了2143年中五个月,而之前的故事,则以插叙的形式穿插其中。换言之,小说中为我们呈现的,其实是一个漫长故事的高潮与尾声。
 
其实四位主要人物的动机都非常的简单,但是作者非常巧妙地悬疑小说的形式,将这四位人物的故事线编织在一起,从而让读者获得了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犹如抽丝剥茧般地解开了两次凶杀案的谜题,进而阐释了一切的前因后果。集体意识1的目的是驱除圣天秤星上的人类,为此它培育了衍生体A去完成这一目的,衍生体A并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而衍生体B则是它的第二次尝试。诺斯家族分家成了三支,以奥古斯丁为首的致力于发展有机油帝国,以巴特拉姆为首的在圣天秤星上发展以基因技术为主的生物科技,而以康斯坦丁为首的则在木星环上的殖民地上心无旁骛猛攀科技树,基因科技、“光波引擎”(一种星际航行引擎,详情不明)、和武器开发都没有落下。在两起凶杀案中,他们都以各自所长,斡旋其中,但康斯坦丁凭借着自身科技优势与独善其身于政治角力之外的地位在2143年的故事中扮演着近乎机械降神的角色,他们也从第一起凶杀案开始就已经接近了真相。
至于安洁拉,作者将她的身世穿插于小说的叙述之中,初看非常扑朔迷离,但在最后作者毫无保留地交代了一切,她是诺斯家族有机油Cartel的受害者,父亲自杀,失去家族财产后白手起家开始了新生活,又成为沾丝潮的受害者,失去了殖民地星球上的产业,为了治疗女儿的基因缺陷,潜入诺斯家族于圣天秤星上的宅邸,窃取了巨款,又被误以为是屠杀诺斯的凶手,被关入监狱。二十多年后获释,前往圣天秤星调查外星人,寻找当年屠杀案真正的凶手。警探席德恐怕是这个故事中被蒙在鼓里最久的人物,他在故事忠实地扮演了警探的角色,在书中一直对那个在2143年杀害诺斯的凶手穷追不舍。
 
在阅读过程中,最为津津有味的,便是对这两起凶杀案性质的推敲,小说一开始展现的是2143年的案件,而后因伤口的特殊形状与2121年的屠杀案一致,引起了各方的注意,从而发起了对圣天秤星上外星生命的探索远征。期间,这两起案件受到政治势力、企业利益、与家族仇恨多方角力的影响,而对书中角色对案件性质的定义也随着角色们对于事件的探索和政治风向的转变而不断变化,读者也忍不住随之猜测。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角色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使得案件的性质始终得不到确定。席德在一番侦查后笃定了这是企业间恶性竞争的产物,安洁拉从一开始就目睹了衍生体A,所以她深信这就是外星生命所为,但读者又无法完全相信她的视角,因为作者在叙事中不断明示与暗示,她身后还有更多的谜团。至于诺斯一族,他们的行为则更加扑朔迷离,家族内部本身就存在矛盾,而最后读者知道原来其中两人原来是衍生体A与B所化身。
 
技术与故事
《圣天秤星》中,作者构架了一个基于“通道”技术的跨星系人类文明。所谓通道技术,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连通两地的“隧道”,这个“隧道”对于进入的物体自然也有尺寸上的限制。作者并未阐释通道的具体原理,也没有表明穿过通道是否需要特定的载具,姑且可以看作定点双向任意门。穿过通道对于这世界中的人可以算是比较常见的交通方式,而修建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通道技术,也成为了小说中故事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它象征着一种高度发达的交通技术,正如远洋帆船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通道技术的发展也带了人类的星际大发现时代,与之而来自然是殖民。《圣天秤星》中的殖民与我们历史中的殖民并无二至,所幸的是(或者说不幸的是),直到在圣天秤星居住的整体意识1的出现,人类并未遭遇过星球原住民的阻力,而在星际扩张中主要的威胁,则是所谓的“沾丝潮“。它同样也是一种集体意识生物,会在宇宙中展开跃迁,并坠落到星球上,同化一切有机体。故事中并未对“沾丝潮“有太多的着墨,它更像是一种更高的存在,警醒人类自己的渺小。通道技术的出现与殖民潮,以及诺斯家族利用通道技术开发圣天秤星,是这个故事的起点。而康斯坦丁拆除通往圣天秤星的通道,终结了家族的有机油帝国,也成为了这个故事的终点。
 
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则是诺斯家族开发的一系列基因技术,其中包括了帮助诺斯生出一串儿崽子的克隆技术、让诺斯二代重返青春的回春术、和让人青春常驻的“十选一”。安洁拉便是“十选一”的受益与受害人,她女儿的基因缺陷正由于安洁拉的“十选一”基因造成的,而这也是她报复诺斯家族的导火索。“十选一”也使得安洁拉的颜值时刻在线,不得不承认在她漫长的冒险故事中,她的魅力为她提供了不少帮助。当然了,我们要是从另一面讲,这也算是一种物化女性了。而人数众多,基因特征一致的诺斯族人,也为探案故事增添了不少悬念。
 
除却通道技术,和那些神乎其神的基因技术,《圣天秤星》中的科技设定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本书初次出版于2012年,那不得不说这些科技设定多少有些乏味。所谓有机油,其实可以看作一种“生物质石油”,而世界中的常用载具,自然也是以内燃机驱动为主,而智元与躯网技术,可以看作一种和人体高度集成的微型计算机,说句人话,也就是把手机和若干传感器塞进人里。至于所谓的智慧粉尘,也无外乎一种微型的自供能机器人,至于在雨雪天气会被打落这种设定,在我看来很大程度是为侦探故事和探险故事的叙事服务,制造信息盲区。如果粉尘收集了所有真实信息,那确实没什么探案和探险的必要了。文中对于所谓AI的描述也略显粗糙,AI看似无处不在,处理图像、构建全息投影、都用上了AI,但又并没有明确何谓之智能,只能说作者可能是把这个词当作了所有不明所以的程序的代名词了。这些技术或多或少都是在为叙事服务,从技术点子的创新性来讲,并没有太多贡献。在我看到的评论中,Peter Hamilton的作品,多归类为太空歌剧,也没有必要苛求科技细节了,不如多多享受故事本身。
 
 关于中译的感想
在我对这本书的中译发表感想前,请先允许我为自己开脱,因为我了解文艺作品的中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异常惨烈的话题。我对于科幻小说中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基地系列、沙丘、威廉吉布森的若干作品、以及儿时读的海底两万里。究竟什么才算是好的科幻小说中译,我无从定义,而对于更广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的中译,我也仅仅算是个涉猎广泛的读者,绝对称不上职业,所以以下文字只是我个人的体验,远远谈不上评论。
 
 《圣天秤星》英文原书名为Great North Road。从字面意义上看这完全就是两个名字,以至于我在搜索英文原文时傻乎乎地搜了“Saint Libra”后看到整页的黄金圣斗士搜索结果时,误以为这本书在英文科幻界居然如此岌岌无名,忽而恍悟原来是我再一次低估了本应见怪不怪的放飞式中文书名译法。所谓 Great North Road(姑且称之北方大道),在现实世界也能找到对应的地名,较为知名的有两处,一处位于英国境内,另一处则是在澳大利亚,英国的北方大道是一条连接伦敦与爱丁堡的道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在不列塔尼亚境内修筑的道路[1],也是权力的游戏中国王大道的现实参考[2]。而位于澳大利亚的北方大道,则是一段位于现新南威尔士州,连接早期悉尼与猎人谷(现澳大利亚红酒产地之一),由澳大利亚流放犯修建 [3]。有趣的是,两位主角安洁拉(Angela)与席德(Sidney)的名字和两段北方大道中的重要节点的名字Angel Inn,和悉尼(Sydney)同根同源,可能是作者起名字时偷了个懒吧。虽然作者是位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但是看到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段介绍,我还是忍不住把书名和这条位于澳大利亚的道路关联起来:
 
…大规模流放犯转移与欧洲大国利用流放犯及其劳动力进行殖民地扩张的最佳而鲜活的例证。 [4]
 
澳大利亚境内仍保留着部分北方大道作为观光路线 [5]
 
澳大利亚境内仍保留着部分北方大道作为观光路线 [5]
 
《圣天秤星》书中有多处描写,在通道技术连通了地球与大量类地行星后,兴起了一股前往新世界的移民潮,而历史总是相似的,在这移民潮中,也免不了被迫移民的流放犯,除此之外,各个新世界也被许多旧世界中的诸多不得志者看作了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圣天秤星也不外乎其中之一的新世界,所以其中还有一个住满了不同政见者的自由群岛。不过与人们之前征服的星球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星球上有一个原住民。若从此角度来看,那么这本书又多了一层可以解读的涵义—原住民与殖民者的冲突。这绝对是另一个有趣的阅读的角度。换言之,原著的书名,正如技术与故事中分析的那样,一语道破了本书的关键,也就是通道技术。若我们再看看英文原版,就会发现,主要角色之一,诺斯,其名正是North,那我们把Great North Road理解成诺斯大道兴许也不错。书中年表也写明,诺森伯兰集团出资促进了星门系统的生产,而诺斯家族的兴衰,也与通往圣天秤星的通道休戚相关。
 
这些书名中的细节显然都与这个故事紧密相连,可惜,《圣天秤星》这一书名非常不巧地从一开始就忽略了“Great North Road”这一名称背后可能的含义。我又检索了这本书之前的译本,原来之前确实有过以“北方大道”为名的中译本,也是段宗忱老师的译本,或许“北方大道”这个名字不够“科幻”吧,所以这个版本中被换成了更“科幻”的“圣天秤星”。
 
此次推荐的中译本,通读下来,大致还算通顺,不过有许多细节的翻译可能仍有待考量。最令我惊讶的是,千余页书的八个注释中,有一个可能是错的。书中一段角色的对话如下:
“All right, which vehicles are we using?”
“好。那我们要用哪些车辆?”
“The three Tropics,” Forster said.
“三辆热带型越野车。”福斯特说。
“Hopefully,” Leif said quickly. “I’d like to make some systems modifications before we set off.”
利夫立刻开口:“我希望能在出发前完成一些改装。“
“What’s wrong with them?” Vance asked.
“有什么问题吗?“万斯问。
“The clue’s in the name,” Karizma said.
“线索就在名字里。[6]“卡芮兹玛说。
[6] 热带型越野车(Tropics)英文发音近似“麻烦”(Trouble)。
 
乍一看之下没什么问题,我还在感慨:译者或者编辑体贴的为谐音梗加了注解,傲世皇朝代理虽然Tropics和Trouble发音近似实在是有点牵强,但是也不是不可以嘛,姑且算是作者的恶趣味罢了。但是当我把这段对话放回原文情境中去:一队人马带着探索热带雨林的设备驻扎加雨林中,突遇气候变化,遭到暴风雪袭击,正打算组织车队回撤到一个营地;这分明就是在说热带 型越野车无法在低温天气与暴风雪中长途跋涉啊!我又以为,可能那一句“有什么问题吗?“可能原文为“Any troubles?”,所以如此注释。于是找来原文,却是“What's wrong with them?”,那我也只能说,好自为之吧。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翻译或者编辑的细节问题虽然无伤大雅,但却对阅读体验的攀升,造成了一点点阻力。
 “Let me give you some free survival advice……”
“在这里丢性命,就听我的建议……”。
“Aye, but if you do need help use my code. Please? Promise you will. I need to know you’re going to be safe and careful.”
“如果你需要帮忙的话,联系我。请你?答应你会。我需要知道你平安”
“Okay,” Vance said. “Bring it down. But I want you to land i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camp……”
“好吧,带它下来,但我要你们让它尽量靠着营地降落……”
…… to compress the forty-light-minute distance from Earth to Jupiter down to an effective zero.
……要将地球与木星之间四十分钟光年的距离压缩到零。
 
像上述一样的细节,书中还有不少,一一列举没有意义,这些破坏阅读体验的细节,也许是因为本书的翻译版本是从中国台湾引进而来,而海峡两岸的语言习惯,多少有些不同。从整体来看,《圣天秤星》一书的阅读体验谈不上优秀,但是起码够得上良好,虽然翻译有不少瑕疵,但是并没有造成毁灭性破坏,或者说,在关键剧情上的翻译,译者或许准确地传达了原著,当然了,我还没有读完英文原著,不敢妄自评论翻译的水准。但是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原著的剧情,悬念,和反转确实通过中译的文本,成功地传达了出来。而更让我可惜的是,在大多数时候,中译都还算流畅,而恰恰就是那么若干瑕疵,让人如鲠在喉。
 
结语
感谢42与机核的诸位分享了《圣天秤星》这部科幻小说,虽然科幻设定谈不上新颖,但是通过与探案故事的糅合,以及利用多视角叙事和插叙,成功做到了让我有一口气读完它的欲望,于我而言,在这文艺作品与娱乐方式泛滥的今天尤为难得。不过可惜的是,读完一遍之后,我也没有再读一遍的欲望了,这可能也是引入探案故事的代价吧,在了解了真凶与动机后,故事魅力就少了太多,另外《圣天秤星》构筑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而对于主舞台地球的纽卡斯尔与圣天秤星之外的刻画,也有些缺乏深度。如果从系列的角度来讲,可谓是野心勃勃,可惜这是一本独立的小说,让这庞大的世界观在这千余页中显得略微臃肿。小说后半部分的屡次反转读起来算得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但也多少有些仓促。这篇读后感仅作抛砖引玉,希望能和喜欢科幻的朋友们多多交流。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